解放战争胜利之后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我军著名将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从第一线指挥岗位上退了下来。
在整个五十年代,除了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外,国内很少有关于他的消息,仿佛他在人们视野中悄然“隐身”了一般。
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刘伯承元帅本人淡泊名利、低调内敛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打算提名刘伯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但刘伯承婉言谢绝,选择回到南京,亲自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从那时起,刘伯承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培养我军高级指挥人才的事业,并总结我党我军几十年革命斗争的宝贵经验。
展开剩余91%在整个五十年代,刘伯承元帅可谓十大元帅中最为低调的一位,无论是媒体还是军内各种渠道,关于他的报道都极其稀少。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62年,随着一场边境争端的爆发,刘伯承被迫从学院抽身,亲赴前线指挥部坐镇。
那么,到底是哪场争端促使刘伯承元帅重新回归一线指挥?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让这位“隐居”的老将不得不再度“出山”镇守局势?
在我国十大开国元帅中,除了朱德元帅之外,刘伯承是年纪最大的。
新中国成立时,刘伯承刚满57岁;到1955年授衔时,他已是63岁高龄。
在党内,刘伯承以脾气温和著称,甚至被称为“儒将”。这“儒”不仅指他为人谦和,也赞赏他学识渊博。
刘伯承毕业于重庆将校学堂,既熟悉中国古代兵法,又对现代军事理论驾轻就熟。
他的生死挚友、长期搭档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伯承是我党内的大知识分子,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指挥才能和理论造诣极为深厚,放眼世界也鲜有能与之匹敌者。”
拥有扎实军事理论基础的刘伯承,不仅在战场上取得无数辉煌胜利,还在课堂上培养了众多优秀指挥官。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刘伯承曾担任红军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更亲自参与创办了解放军军事学院。
我国1600多位开国将领中,有不少人都是他的学生。
谈起刘伯承创办军事学院的经历,颇有一段趣事。
1950年,我国大西南地区基本解放,国民党残余部队或被消灭,或选择投降,仅有少数逃往东南亚,再不敢回归。
西南局势趋于稳定后,刘伯承返回北京,向中央军委请辞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此时,刘伯承已58岁,早年革命岁月留下的伤病令他体力不如从前。
毛主席也不忍让他继续担负繁重军政任务,便提议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留在北京工作。
总参谋长不仅是军中最高指挥职务,且是一份极具荣誉的重任。刘伯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令人意外的是,刘伯承罕见地对毛主席的建议表示异议。
他认为,尽管国内内忧已除,外患依然存在。
解放军许多年轻指挥员虽具备丰富实战经验,但因历史条件限制,军事理论相对薄弱,亟需系统培养。
刘伯承指出,尽管我军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锤炼,但亚洲战场的激烈程度远不及欧洲。
他了解苏德战争中红军兵种协同的高超水平,以及苏联军事学院的严格培养体系。
在1927年,刘伯承曾被派往苏联深造,先后就读于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对苏军组织和战术了如指掌。
他还清楚苏军和美军军官普遍受过高等军事教育,素质在世界一流之列。
因此,他强调,解放军必须培养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多兵种高级指挥人才,才能确保国家安全。
经过深入沟通,毛主席采纳了刘伯承的建议。
随后,中央军委下令成立一座现代化军事学院,目标是培养未来多兵种综合作战的高级指挥人才。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为了办好这所学院,刘伯承废寝忘食,亲自参与导师选拔、培训,甚至亲自编写和翻译教材。
解放军的同志们常见他日夜加班工作,几乎不休息,怕耽误每一秒钟的筹备进程。
教材和教师队伍准备完毕后,刘伯承携手林彪、陈赓、粟裕等高将,从全国挑选了大批将军入学。
这些将领大多是军长、师长、军政委或兵团参谋。来到学院后,他们身份瞬间变为普通学员。
正因刘伯承威望,他们才甘心服从学院的教学安排。
随着一批批学员入学,刘伯承陆续创办了海军、空军、炮兵、防化、情报等多个系别,为我军兵种指挥体系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后,刘伯承彻底投入教育事业,不仅关心教学质量,还潜心研究世界各国军队发展经验,吸取有益之处为我军所用。
五十年代里,他深居简出,几乎未在其他场合露面或发声。
时间推进至1962年,因国际局势紧张,刘伯承不得不从学院走出,重新回到一线指挥岗位。
让我们回到1959年,那年印度支持西藏农奴主叛乱,妄图破坏解放西藏成果。
我军迅速平息了叛乱,没有给敌人留任何可乘之机。
叛乱失败后,印度政府不死心,借用殖民时期划定的边界线,提出无理领土要求,索要12万平方公里土地。
我国断然拒绝,印度随后开始推行“蚕食政策”,逐步侵占边境地区。
印度此举不仅基于领土扩张野心,更因为背后有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撑腰。
1958年,我国与美苏关系恶化,国际形势异常严峻。
印度趁虚而入,既有趁火打劫之意,也受美苏策划影响。
毛主席起初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未立刻诉诸武力。
印度却误判中国态度,趾高气扬,不仅拒绝回到谈判桌,反而加剧边境挑衅。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扬言动武,下令“清除”中国军队。
10月,印军向我边防阵地发动大规模炮击,并派遣数千兵力越境。
面对印度的蛮横行为,党中央决心不再忍让。
10月4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赴京,毛主席亲自问询:“听说印军战斗力不俗,我们能否打赢?”
张国华坚定回应:“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守住祖国土地。”
毛主席随后听取详细作战方案,并与周总理等多次讨论。
次日,周总理打电话询问刘伯承意见。
刘伯承回答:“西藏地形复杂,我未亲赴实地,不便妄断。但印军挑衅蓄谋已久,背后有美苏试探,我们必须慎重应对。我坚信我军实力,主席和总理及全国人民可放心。”
张国华年仅47岁,性格直率血性,而70岁的刘伯承则更稳重深远,视野广阔。
无论观点如何不同,印军已大规模越境,我军必将还击。
毛主席下令对印军反击,并嘱咐张国华:“我们不轻易开火,但一旦动手,必须雷霆万钧,打出我们的威名。”
为防意外,毛主席又派刘伯承赴西藏军区坐镇,有他在,中央军委更放心。
张国华是刘伯承的下属,由他指挥调度最合适。
老领导再度出山,张国华和西藏军区二野系将领们欣喜不已,纷纷请求刘伯承带领他们再打一次仗。
刘伯承却谦逊道:“我这次是来当参谋,具体战术由你们布置,我只提建议。”
他明白,中央派他来是坐镇稳局,不宜抢风头。
张国华理解刘帅心意,感动之余,坚持让刘伯承坐镇主指挥。
毕竟当年他们都是跟着刘伯承学打仗,无论年岁如何,尊敬始终如一。
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刘伯承嘱咐前线官兵:“印军曾打过二战,绝不可轻敌。”
解放军将印度军视同联合国军强敌,严阵以待。
刚交锋,解放军便发现印军行事怪异。
印军不懂得隐藏兵力,大摇大摆布阵于视野内,仿佛自信解放军畏惧。
解放军一旦发动攻势,印军顿时乱作一团,侧翼防卫兵不打招呼就溃退,主力阵线被冲散四散逃窜。
战争进展出奇顺利,连张国华都惊讶不已。
高原后勤运输不便,他原以为必有苦战,没想到前线首战即大捷。
印军火炮和辎重被迅速歼灭,步兵逃窜之快远超预期。
战后,一位追击部队团长感叹:“师长反复嘱咐我要把印度军当美国军打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结果发现印军不如当
发布于:天津市佳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